煙火織就的駐外家園 |
|
|
|
五月的風掠過調研之路,在武漢的江面上拂起漣漪,在湛江的椰林中穿梭嬉戲,在成都的巷陌間打著旋兒,又帶著林芝桃林的芬芳,飄向烏魯木齊的戈壁云疆。這一路,我用腳步丈量著各區域營銷中心,而最讓我心頭一暖的,是暮色降臨時分,那些從報表堆里抬起頭、從電話溝通中直起腰的身影,他們放下手機,系上圍裙,在異鄉的廚房里,用鍋碗瓢盆譜寫出一曲關于“家”的樂章,讓賽能達公司的“家文化”在煙火氣中悄然生長。 初到華中區域營銷中心,夜幕已經籠罩了大地。瓷磚墻上,人影隨著燈光晃動,像是被揉皺的舊電影膠片。還沒進門,一股混合著酸菜的酸、西紅柿的甜和拉條子麥香的味道便撲面而來,勾得人忍不住咽口水。我站在門口,舉起手機,鏡頭里,那些白天在電話溝通、在報表前皺眉的人,此刻正操著不同方言,熱烈地討論著“鹽放多了”“面和得夠不”。不足五平方米的廚房,成了最溫馨的角落,鐵鍋鏟勺的碰撞聲,是最動人的伴奏。 小馬熟練地系上圍裙,刀鋒切入西紅柿沙瓤的瞬間,汁水在砧板上洇出一片晚霞般的紅。“我最拿手的還是老家的酸蘿卜絲泡椒炒牛肉。”他一邊說,一邊手腕輕抖,金黃的蛋液便滋滋地滑進鐵鍋,騰起的熱氣里,仿佛飄著他多年的廚齡。老張是陜西人,袖口挽起,露出結實的小臂,正在和一團倔強的面團較勁。“拉條子得三醒三揉。”他一邊揉面一邊說,掌心的面團漸漸變得光滑,像被馴服的小羊。當他把面團甩成粗細均勻的面條,在空中劃出優美的弧線時,我忽然覺得,這哪里是在做面,分明是在編織一份對家鄉的思念。 餐桌上,小龍蝦的紅亮與土豆絲的青白互相映襯,鹵鴨貨的香味熱騰騰的,涼拌黃瓜則像一陣清涼的風,吹散了一天的疲憊。有人拿出從老家帶來的油潑辣子,有人分享珍藏的陳醋,筷子在盤子間穿梭,鄉音在方言間切換。沒有人在意菜系是否正宗,只記得誰的口味偏辣,偏咸,誰的腸胃不耐寒。看著這場景,我忽然覺得,這里不是異鄉的臨時駐點,而是一個充滿煙火氣的大家庭,每個人都在用美食訴說著對家鄉的思念,也在共同編織著屬于賽能達公司的“駐外小家”。 在成都,這座本身就充滿煙火氣的城市,駐外員工對家鄉美食的熱愛更是讓我感動。會議間隙,老楊抄起菜刀剁芹菜調拌肉餡,“咚咚咚”的聲音沉穩有力,像是在為生活打著節拍。“工作要有效率,生活也要有滋有味。”他把餡料拌勻,又匆匆回到視頻會議中。包餃子的時候,大家分工明確,有人剁餡,有人包制,有人調蘸料。小王左手托著餃子皮,右手舀餡,指尖翻動間,一個個精致的餃子就排好了隊。餃子在鍋里翻滾,像一群白色的小帆船,載著鄉愁,也載著對這個“家”的認同。 初到林芝,高原的稀薄空氣讓人有些喘不過氣,走進駐地,卻被一陣熱氣和香氣包圍。老張站在灶前,專注地揪著指甲面片。面團在他手里翻來翻去,不一會兒就變成了小巧的“指甲”,跳進沸騰的湯鍋。羊肉和土豆在鍋里咕嘟著,辛香四溢。“在這兒,就想吃碗老家的面片,暖胃又暖心。”他笑著說。當西北的面食遇上高原的辣椒,異鄉的灶臺上飄起家鄉的味道,我忽然明白,家文化不是整齊劃一,而是讓每一種鄉音都能在這里回響,每一種鄉愁都能在這里消散,最終在煙火氣中,熬出屬于所有人的“家鄉味”。 這一路,區域的駐外員工,把對家鄉的思念化作一道道美食,讓異鄉的宿舍充滿家的溫暖。那煙火氣里的“家文化”,是治愈思鄉的良藥,是連接團隊的橋梁。在分享美食的過程中,我們了解彼此,信任彼此,團結協作的氛圍越來越濃。這種氛圍,像春風一樣,無聲地提升著工作效率,也讓每個人都感受到公司的關懷。 調研還在繼續,但那些在廚房忙碌的身影,那些餐桌上的歡聲笑語,早已刻在了我的心里。它們讓我懂得,無論身處何方,只要心中有家、有團隊,就能在異鄉的土地上,以美食為筆、以溫情為墨,描繪出溫暖的“駐外小家”畫卷。這畫卷里,有我們的故事,有公司的溫度,更有我們共同的夢想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